[摘要]如何让数学课充满魅力,让小学生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出乐趣,产生兴趣,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,这是数学教师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。当学生发现了数学的魅力,就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,增强学好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。
[关键词]兴趣;数学;思维能力;生本
一、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优美、幽默
学生在接受每一个新知识点时,都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拔、引导,让学生的思维逐步过渡到新知识点上来。而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要精炼,并紧紧围绕着这个新知识点展开。
例如,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“除法的简便计算”这一新课时,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题,我首先出示这样一组题(上下两题为一小组):
560÷8÷7= 720÷9÷8=
560÷56= 720÷72=
1800÷3÷6= 6200÷62÷10=
1800÷(3×6)= 6200÷(62×10)=
要求学生先口算结果,接着问:你有什么发现?
对于这个问题,学生纷纷举手,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:每一组题的结果相等。接着又问:还能从哪里找出你的不同发现?这时学生很快意识到我提醒的是算式的特点。立即有学生说出:每组题被除数一样,前两组第一个算式中两个除数的积正等于第二个算式中的除数;后两组第一个算式也是连除算式,第二个算式就是把两个除数相乘,同时把相乘的两个数先算,它的结果一样,这时再让学生分组讨论、交流,最后总结: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,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。
当学生总结后,我又用试探性的语言提问:你能仿照上面的式子自己写出几组吗?这时,大多数能很快写几组,也有的学生不知被除数应写什么数,我会站在他的身旁指导、点拔,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想,去写,使这一知识点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。
通过教师几句简短的语言,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,学生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得到最大量的发挥,在不知不觉、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又孕育了一种新算法。
二、实践活动课,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
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。特别是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是建立在活动的基础止。
例如:教学“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”这一课时,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不同纸条,每人随意拿出三根纸条摆三角形,立即出现两种结果:①可摆成一个三角形;②摆不成一个三角形。接着引导学生讨论:为什么摆不成?与这三根纸条的长度有关吗?然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发现,得出: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。最后用自己的发现来解释产生第二种情况的原因。这种实践活动,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,人人都可动手操作,而且方便、可行。让学生通过观察、操作、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活动,经历从动手实践到结论的形成过程,从而不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,而且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,提高了学生对活动的结果判断分析能力,推理思考能力,抽象概括能力。
三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
在教学解题过程中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结论,所有结论都是让学生在操作、探索中发现形成,这是新课程改革中靓丽的一面。使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就像在做游戏,又像在数学世界里探宝,既有乐趣;又有收获,更增添了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。
参考文献
[1]王金红.素质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语言[J].经济研究导刊,2011(06).
[2]李冬梅.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[J].学周刊,2011(05).